服用外源性生物活性肽真的对身体有作用吗,外源性肽的营养价值
消化系统对外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吸收特点与机制
很久以来,科学界、医学界普遍认为饮食中的蛋白质主要起营养作用,蛋白质必须在消化道中分解成必需或非必需氨基酸,才能有被有体吸收和发挥作用。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饮食中的一些蛋白质隐含着一些特殊肽类,这些生物活性肽是蛋白在酶的作用下生成的。1979年和学家发现酪蛋白、小麦谷蛋白的胃蛋白酶水解液中具有阿片活性的肽类物质;研究还发现一些外源性食物蛋白水解而产生的肽类与1975年科学家从猪脑抽提液中分离的、具有内源性吗啡样活性的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因此把这类非机体自身产生的却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肽。
外源性生物活性肽的作用机制
传统蛋白质代谢学认为,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和多肽,必须经过胃和小肠内多种蛋白酶水解成为游离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最新研究表明,因为一些肽段的强烈电荷密度和结构排序,酶解只能停留在肽的层面,因此大部分蛋白质营养成分是以多肽形式在肠道直接被吸收的,当然人体对于吸收氨基酸和肽的转移机制是不同的。人体对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存在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和亚氨基酸4类系统,是一个主要依靠Na+泵或非Na+泵的主动转运过程,而对肽的吸收是一个主要依靠H+或ca2+离子浓度电导而进行的消化能量的转运过程。由于人体对肽的吸收具有耗能低、不易饱和、而且各种肽之间运转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的优点,人体对肽的吸收比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更迅速、更有效,效率更高。此外,由于肽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肽结构方面的信息(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可以直接传递到生物体内的靶细胞,因而外性肽优化了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
外源性生物活性肽通过消化道吸收等方式进人血液,直接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速度和效率。一般情况下,多肽的分子较大不能直接穿透细胞膜进入靶细胞,而是首先与分布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激活了与受体相连接的效应器,活化的效应器起作用后产生“第二信使"而传递信息后,细胞内激活一些酶系,从而促进中间代谢或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与翻译而影响特异的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药理作用。
自然界存在大量具有调节生理和代谢功能的生物活性肽,这些活性肽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例如胰岛素、脑活素等,所以生物活性肽研究一直是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Image虽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酶解技术、多肽合成技术来合成与表达各种蛋白质、多肽,但是新药研究中仍然需要首先在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成分,不同生物来源的活性多肽一般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多肽分子量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化学性质与氨基酸相似,由于组成多肽的氨基酸残基种类、数量、排序甚至构象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功能,因而多肽的功能复杂而广泛,消化系统对外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吸收特点与机制。
郑重提示.小分子肽和活性多糖产品是营养食品,不是药物,不替代药物和医院治疗疾病!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