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内的消化液与肠道的消化作用
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在小肠,食物受胆汁、胰液及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绝大部分在小肠内完成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小肠移入大肠。小肠位于胃的下端, 长5-7m,从上到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长约25cm,在中间偏下处的肠管稍粗,称为十二指肠壶腹,该处有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及胆汁经此开口进入小肠,开口处有环状平滑肌环绕,起括约肌的作用,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入胆管。
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转运减慢;相反,当小肠紧张性增高时,食糜在小肠内的混合和转运过程就加快。
2、节律性分节运动 :
由环状肌的舒张收缩来完成,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环状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的节段分为两半,相邻的两半则合拢为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食糜得以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分节运动的向前推进作用很小,它的作用在于: 叩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千进行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条件;挤压肠壁,有助千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3、蠕动:
蠕动是一种把食糜向着大肠方向推进的作用。蠕动由环状肌完成。由于小肠的蠕动很弱,通常只进行一段短距离后即消失,所以食糜在小肠内的推进速度很慢, 为 1-2cm/ min,这样更有利于食物的吸收。
小肠内的消化液:
1、胆汁:
胆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储存于胆囊,经浓缩后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是一种金黄色或橘棕色有苦味的浓稠液体,其中除含有水分和钠、钾、钙、碳 酸氢盐等无机成分外,还含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和细胞蛋白等有机成分。胆盐是由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是胆汁参与消化与吸收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胆汁的作用是: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后者催化脂肪分解的作用加速;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化呈细小的微粒,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大大加速;胆盐与脂肪的分解产物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一脂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了脂肪的吸收;通过促进脂肪的吸收,间接帮助脂溶忤维生素的吸收。此外,胆汁还是体内胆固醇和胆色素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
2、胰液:
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部分分泌,胰腺所分泌的胰液进入胰管,流经胰管与胆管合并而成的总胆管后位进入小肠。胰液为无色、无味的弱碱 性液体, pH 值为7.8 - 8.4 , 含水量类似于唾液;无机物主要为碳酸氢盐,其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细胞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值,有机物则为由多种酶组成的蛋白质。
胰淀粉酶:为α淀粉酶;胰脂肪酶类:胰液中消化脂类的酶有胰脂肪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酣酶和辅脂酶;胰蛋白酶类:胰液中的蛋白酶基本七分为两类,即内肽酶和外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属于内肽酶; 外肽酶主要有狻基肽酶A和狻基肽酶B。胰腺细胞最初分泌的各种蛋臼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所激活。
除上述三类主要的酶外,胰液中还含有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胰液中的所有酶类的最适pH值为7.0 左右。
3、肠液: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细胞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pH 约为7.6。小肠液中的消化酶包括氨基肽酶、a-糊精酶、麦芽糖酶、乳糖酶、庶糖酶、磷酸酶等;主要的无机物为碳酸氢盐;小肠液中还含有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原创归微信:sqjkrx 所有,如有转发请标明原创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