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足怎么治疗,干细胞疗法糖尿病并发症的新希望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其本身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其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严重时会造成致命伤害。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尤其是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
糖尿病为何会发生并发症?
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对其危害性还认识不足。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包括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渗昏迷等。一旦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需即刻就医。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早诊断能避免死亡风险。但如果患者伴有多器官损害,会直接影响其生存预后。
慢性并发症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由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引发,前者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因此往往需要置入多个支架。
微血管病变一般有3种,第1种是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的眼底微血管瘤阶段,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即可发现。当出现视力下降后再去筛查,这时往往已有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眼病的早诊断、早筛查。
第2种微血管并发症是肾脏病变。可通过检测尿液的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与肌酐的比值进行早筛查,再通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判断肾脏损害到了哪一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是肾病损害的最后阶段,需透析治疗。
第3种是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膀胱病变、胃肠功能障碍、脑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等。
慢性高血糖最容易诱发并发症?
对慢性高血糖患者来说,持续性的血糖升高会对血管产生危害,无论大血管系统还是微血管系统都逃不脱它的魔掌,都可以由持续性的血糖升高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增殖。
在大血管方面,慢性高血糖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或者下肢血管动脉闭塞;对于微血管来说,慢性高血糖会使得糖尿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
“人如其名”,慢性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也是个慢性的过程。这些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不是血糖一高当时就会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得了糖尿病5年、10年以后,患者自身对疾病已经习惯了,各种血管的并发症才慢慢浮现。
比如,在新诊断的糖友中, 可能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眼底病变;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涨到30%左右;而到了20年以后,差不多90%的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了。当然,眼底病变还有程度的不同,大多数患者的眼底病变属于轻至中度,严重的眼底病变是少数。肾脏的情况基本也是这样。
因此,糖尿病病友要避免长期处在慢性高血糖状态,偶尔一次高血糖还是可以接受的。为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病友需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你的血糖控制在多少更合适?
控制血糖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关注的焦点,控制血糖也要把握好度,以免让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
老年病人的血糖达标要求可适当放宽,对没有或并发症较轻者:
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3毫摩尔/升(150毫克/分升)、10.1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就可以了;
并发症多且病情较重者,空腹后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9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是允许的。
血糖波动较大的病人,还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它反应了患者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可怕的并发症是否有治愈的可能?
糖尿病尤其是其并发症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并引起身体各组织、器官(心脏、大脑、肾脏、小腿、足、眼睛)的损害、功能不全甚至是器官衰竭而引起死亡。
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或不足,以及存在胰岛素抵抗,对进餐等影响血糖的因素反应就大得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较高,还经常存在着血糖波动异常。对糖尿病病友而言,不仅要控制高血糖,还要尽可能保持血糖的稳定,减少血糖波动,因为血糖波动的危害甚至更甚于高血糖。
98%的糖尿病人都会患上这些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易引起副作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是最有效快速的方法。干细胞是一类原始的未分化细胞,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替换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能够分化成多种类型的成熟细胞。在医学界,干细胞被称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治疗是利用干细胞再生和修复的特性,使之产生新的β细胞,修复受损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胰岛功能。另一方面,干细胞能提高人体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达到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目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效果非常好的,已有多项成功治疗案例,而且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无毒的,可以放心使用。
郑重提示.小分子肽和活性多糖产品是营养食品,不是药物,不替代药物和医院治疗疾病!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归原创所有,请勿非常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