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肠罩、石瘕、膈中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那么,中医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有着怎样的认识呢?下面,让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重温和探寻中医与肿瘤顽强斗争的历程。
中医对肿瘤的历史探寻
肿瘤的证候在中医学早期文献中曾有描述,比如《黄帝内经》中的肠罩、石瘕、膈中,《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疽、石痈,以及后世医家所说的失荣、石疔,有的属于胃肠、子宫、肝、胰等脏器和体表的肿瘤。在肿瘤的病理因素上,历代医家大多归因于瘀、滞、痰、湿,《丹溪心法》中有“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文字记载。临床实践表明,肿瘤是一类有特殊本质的疾病,和一般的内科疾病不完全一样。瘀、滞、痰、湿在肿瘤的发病中确实存在,但还不能完全概括肿瘤发病的全过程。比如恶性肿瘤所致的腹腔肿块和疼痛,传统上将其归入瘕积、痛证范畴,实际上,在内科杂病中,肿瘤与其他疾病所致的腹腔肿块、疼痛不同,用化瘀消痰、理气止痛等法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并且在病程转妇上也迥然不同。临床实践表明,结合辨病结果,应用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蜀羊泉;解毒消肿的峰房,解毒止痛的蜈蚣、全蝎等治疗肿瘤,往往能取得一定效果。由此可见,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瘀、滞、痰、湿有关,还有更为重要的特异性致病因素——毒邪。
有关治疗肿瘤的最早记录见于先秦时期的书籍《周礼》,其中的“疡医”主张采取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肿疡”,其中就包括肿瘤。经典医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肿瘤治疗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该书探讨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记录了多种肿瘤的临床表现,并最早记载了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肿瘤的产生是由于“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喜怒不适……积聚以留”等造成的。归纳起来,即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邪风伤人,造成脏腑阴阳失调,经络郁滞,气血阻隔,从而导致肿瘤。比如《黄帝内经》在讨论筋瘤、肠瘤时,将外邪盛、正气虚、邪毒滞留归纳为肿瘤发生的原因。此外,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与肿瘤的产生有着密切关联。《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肠罩、石瘕、积聚、噎膈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如《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的“胃病者,腹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与现今临床所见的食管、贲门、胃部肿瘤的症状类似。《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的文字记载。这说明虚邪日久则传变或留于各处,此为中医对转移性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以及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是指导后世医家早期预防、诊疗肿瘤的准则。《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对肿瘤发病原因的探讨
中医学对肿瘤的发病原因曾经有一系列深刻论述,这些论述虽然还不够全面,或者有不正确的推断,但是确有不少合理的、精辟的见解。简而言之,肿瘤发病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所谓内,即人体的内在原因;所谓外,即外部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
一、是人体的内在原因。
1.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中医将血气、卫气、阳气及各种脏腑之气,统称为正气。正气决定着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抵抗力的强弱。正气强盛者,对外在的邪气、邪毒有抵御能力,即《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观点。肿瘤发病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首先是人体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既有生理上的因素,又有病理方面的原因。正气虚弱不仅是毒邪侵入的前提,还是决定肿瘤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患上肿瘤之后,若能得到积极治疗,及时予以扶正治疗,对抑制病毒扩散、延长生存期有明显疗效,甚至有治愈者。因而,肿瘤的本质就是邪毒肆虐和正气亏虚的互动过程;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2.客观存在并潜伏于体内的毒邪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元凶”。临床实践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瘀、滞、痰、湿有关,还有特异性致病因素——毒邪。
肿瘤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中藏经》中有“夫疽痛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营卫壅塞而发者也”的文字记载。近代医家郁仁存认为,“热毒内蕴”是肿瘤的一大病因。这些观点说明古今医家已经认识到热毒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近代著名中医张泽生认为,引起肿瘤的“毒”是一种特殊的毒邪。它是促使所有恶性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均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长期作用于机体,使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进而变成一种致病物质。因此,由外侵入与蕴藏于体内的毒邪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内在“元凶”。
二、是诱发肿瘤的外部原因。
1.六淫之邪对人体的侵袭。中医所谓之六淫,泛指一切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中医早就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譬如《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有“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有“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发为筋瘤……肠瘤……”的文字记载。金元时期医家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指出,妇人翻花疮等,皆由湿热与心火瘀积而生。中医典籍《医宗金鉴》提出,毒邪皆因“积火积聚而成”。以上论述说明,古人所说的邪气与“痈疽”“瘤”“积聚”有关,就是现在临床上的各种肿瘤。
2.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嗜酒无度。脾胃为后天之本,若寒热饥饱无常,或吃辛辣食物,或嗜酒无度,尤其常食滚烫、煎炸、熏烤食物及腌制品、霉变食品,皆可损脾伤胃,轻者会产生腹胀、胃脘痛等脾胃病,重者会引起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正如明末清初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所言:“滚酒从喉而入,日将上脘炮灼,渐有腐熟之象……不能纳谷者有之,此其所以多成膈证也。”所谓膈证,就是食管癌、贲门癌。由此可见,经常吃辛辣食物、滚烫饭菜、腌制品等,均有较高的致癌率。
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是中医防治肿瘤的总体战略:强调未病先防,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善治未病,既病防变,既变防危。
二是治疗法则:扶正固本,整体把控,谨守病机,标本兼治,辨证施治,以具体症状为依据。
三是治疗手段及治法。
首先,中药煎剂的常规治法:扶正固本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祛湿化痰法、利水逐饮法、理气消滞法、泻下逐水法、以毒攻毒法、固涩收敛法、软坚散结法。中药煎剂主要以内服为主。另外,也时常以热敷病灶,或灌肠、冲洗等外治法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其次,中药外治诸法:1.膏药外贴:将特制膏药外贴于肿瘤局部,旨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散结消瘤。2.围敷法:将选定的新鲜药物捣烂,或将相应的干燥中药粉研成细末,用清水、醋、麻油、蜂蜜等调成糊剂、软膏,直接敷于病灶部位,并定时换药,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3.腐蚀法:选用白降丹、明矾等,制成散剂、药条、膏剂等,直接用于病灶表面或阴道腔隙的肿瘤部位,腐蚀瘤体,达到祛腐生肌、解毒消肿之功效。4.吸入法:将选定的治疗药物雾化为水气,从鼻腔、口腔吸入,或直接喷射进入,以治疗鼻腔、口腔及肺部的病变,起到润喉、清咽、疗疮抑癌等作用。5.其他外治法:如结扎枯瘤法、穴位贴敷法和针刺法等,可依据病情酌情选用。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在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把顾护正气和消除瘤体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把顾护正气放在首位,切忌只关注肿瘤局部而忽略了全身状况。对于因身体或年龄原因无法选择西医治疗手段时,则应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把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为中医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日益振兴,中医防治肿瘤的事业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肿瘤中医科研机构和治疗临床基地。有关中医肿瘤学的专著、论文等,可谓汗牛充栋,中医治疗肿瘤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方药研究更加深入,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乔氏中医第四代传人)转载于河南中医药管理局微信公众平台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