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原理
随着颈动脉超声的普及,很多四十岁以上人群在体检报告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和“颈动脉狭窄”等字眼。
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30-79岁中国人中,约2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5亿人有颈动脉斑块。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2%,远远超过了第二位死因的肿瘤(24%)。
颈动脉斑块是什么?为何死亡率这么高?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它。
01、颈动脉斑块,就像血管里的土丘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主要影响动脉内膜。由于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导致动脉变窄变硬、弹性降低、阻碍血流,继而造成器官缺血损伤。
一项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中国有1/3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查显示:
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0%;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
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人人都有。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与血管老化有关。斑块就像平坦的马路上出现的小土丘,土丘不高时,并不会影响车辆(血流)的通行;但如果小土丘增高,覆盖范围又广,那就很可能引起交通“瘫痪”,阻塞动脉。
02、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从严格意义来说,颈动脉斑块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头颈部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像所有斑块一样,其发展阶段包括: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钙化)。
颈动脉是血液通向头部的主要动脉,提供脑组织85%的血液,一旦发生狭窄就会影响脑组织的供血情况。
当人们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时,全身的动脉就会发生硬化,内膜下可能生长出斑块,颈动脉的分叉是斑块常见的部位。
颈动脉斑块生长在颈动脉内膜下,前期,仅仅是一点脂质的斑点。随着斑块的增大,内部的成分就变得复杂起来。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受损,促使炎性细胞黏附,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逐渐演变为动脉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阻塞血管腔造成管腔的狭窄,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管腔的闭塞或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阻断血流,导致脑萎缩、脑梗死。
03、颈动脉斑块能逆转吗?
那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后,是否可以采取措施让它缩小或者消失,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恶化?
很遗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多数都是不可逆的,也是难以清除的。
不过根据临床经验,通过某些药物治疗可以让斑块稳定,不再继续增大。当然,如果只是轻微斑块,也无需依赖药物,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也可以减少斑块增大、破裂的可能性。
04、干细胞为颈动脉斑块治疗带来新途径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炎性因子和巨噬细胞参与了斑块的形成。不稳定斑块的内部有M1型巨噬细胞大量浸润,分泌组织金属蛋白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吸引T淋巴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斑块内聚集,易导致斑块剥脱或破裂。
科学家通过临床治疗发现,干细胞具有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修复受损组织和支持造血的功能,对血管损伤、血管炎症具有有益的修复调节作用。干细胞可以使斑块内的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M2型,抑制炎性因子分泌,吞噬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促进斑块的稳定进而实现缩减。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独特的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加速受损内皮修复,抑制动脉狭窄的形成。
MSCs治疗后,切片显示细胞参与修复血管,向内皮细胞分化(图b)
05、干细胞五大机制降低风险
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综述,阐述了干细胞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其中总结了干细胞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五大机制:
一、调节脂质代谢水平
高脂血症是一个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三项动物试验表明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试验血清脂质水平,从而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沉积,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治疗,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治疗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二、内皮细胞保护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触发因素是内皮功能障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恢复内皮功能,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三、清除炎症细胞
多项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能清除炎症细胞进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减少浸润的炎性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其活化、改变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打破 M1/M2的平衡、调节T/B细胞的免疫平衡。
四、提高斑块稳定性
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小斑块的体积,但是斑块大小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评价指标,还必须考虑斑块稳定性对破裂风险的影响。
五、支持血供造血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修复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干细胞支持造血功能,加速体内的营养物质交换,提高血管修复效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血清脂质水平、抗炎并稳定现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使得其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未来研究的理想选择。
据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 ,目前已启动超10项干细胞的临床项目,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
近10年临床治疗证实,干细胞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炎症介质的产生,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着对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未来将造福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