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注射对肝脏的修复作用,干细胞疗法对慢性肝衰竭效果怎么样
干细胞注射对肝脏的修复作用,干细胞疗法对慢性肝衰竭效果怎么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髓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韧带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组织和细胞。
且具有向多种组织分化潜能和强大自我再生能力,并可在体外诱导下分化为具有肝细胞活性类的肝细胞,为肝衰竭和肝硬化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肝衰竭传统干预方法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如病毒感染、毒性药物、代谢疾病、乙醇等)引起严重肝功能损伤,伴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或失代偿,从而导致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昏迷、肝腹水等临床症状。
在我国常见病因是乙肝病毒感染,其次是药物和肝毒性物质。目前肝衰竭干预手段主要是药物干预、人工肝及肝移植等。
肝功能衰竭干预向来是临床上亟待需要解决难题。肝移植是干预肝衰竭有效手段,但由于肝源短缺、手术风险大、免疫排斥需要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无法满足众多肝衰竭患者干预需求。
二、干细胞疗法为干预肝衰竭提供了新方向
干细胞具有强大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免疫调节作用及靶向治疗功能,其可作为理想种子细胞用于修复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因此,干细胞疗法为有效干预肝衰竭提供了新方向。
干细胞对肝衰竭的作用机制:
目前关干细胞疗法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总结以下三种机制,如分化、归巢、免疫调节等。
1.多向分化:
干细胞可分化为类肝样细胞,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由来已久。
Lee等早期研究就已发现脐带来源干细胞可经HGF、bFGF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肝相关基因,免疫荧光分析验证白蛋白的产生。
证实干细胞不仅可分化类肝样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物,同时还发挥着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和氨的解毒等肝细胞功能。
2.归巢性:目前研究者们认为,肝损伤时干细胞可归巢至损伤部位分化为类肝类细胞进而发挥肝细胞功能。
另有体外细胞迁移实验表明,经转染而高表达干细胞其迁移能力(归巢性)显著升高,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参与其中。
如接受干细胞治疗小鼠,在提高归巢性和损伤肝脏能力同时,其存活率升高和肝功能改善均有明显升高。
3.旁分泌与免疫调节:干细胞不仅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还可抑制转化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IL1、IL6等促炎症因子释放促进组织再生、抗纤维化作用。
干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目前已知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抗纤维化等功能,肝组织损伤时干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调,发挥着促进组织再生、抗纤维化作用。
近期研究提出干细胞分泌外泌体(Exosome)、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等可能参与调节细胞再生及免疫调节。
三、干细胞疗法干预肝衰竭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生存率提高
研究者们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干细胞疗法对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优越性(见下图)。对43例肝衰竭患者进行80周随访。
随访结束时干细胞干预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4W、12W、24W 分别提高了41.9%、24.3%、24.3%;
对110例患者随访24周,干细胞干预组4周时生存率为100%,12周时83.9%,24周时73.2%,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2.2%,19.3%,17.6%。两项研究均显示干细胞干预可明显降低短期衰亡率(<10%)。
2.肝功能改善明显
应用干细胞疗法干预53名终末期肝病患者,干预后4周患者肝功能改善显著,乏力、纳差等症状缓解,未发现不良反应或严重副反应。
另有多项临床研究也证实干细胞干预后ALT、AST、TBiL、MELD评分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及ALB改善。
近期研究也发现干细胞对肝细胞具有营养支持作用,能实现自我更新及入胞。
3.安全性很好
干细胞疗法免疫原性较低,避免了激发病人免疫反应及加重全身炎症反应恶性循环,对患者而言取材方便且安全,无感染、出血、过敏等风险研究报道。
干预后发热是目前报道较多不良反应,且多有自限性或短期药物干预即可好转。尚无研究报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相关副反应。
综上所述,干细胞疗法以其独特类肝细胞多向分化潜力、归巢性、旁分泌和免疫调节特性等优势有望成为干预肝衰竭新途径。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大量临床转化治疗开展及对干细胞疗法特性认识不断深入,其将为肝衰竭干预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造福所有患者。
郑重提示.小分子肽和活性多糖产品是营养食品,不是药物,不替代药物和医院治疗疾病!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归原创所有,如有转发请标明原创出处。